
楊伊萍(Yiping Yang)│BSI台灣ISO 14064溫室氣體盤查/ISO 14068碳中和/ISO 14090氣候變遷調適副產品經理
責任編輯 徐瑋琳 撰文整理 鄭詠中 編修校訂 張巧雲
BSI永續稽核員楊伊萍,台大農業工程學士與台大環境工程碩士,畢業後多年擔任中央與地方政府空污、溫室氣體管制政策擬定與產業諮詢顧問,如此優秀註定要加入BSI稽核團隊。BSI電子報藉由本次採訪,聽伊萍分享如何擔任公部門與產業橋樑,使不同立場在共同事務上得以推進;從體質與環境條件,分析台灣產業在淨零排放賽局的挑戰;而進入第三方公正單位成為稽核員,又該如何轉換調頻,同理溝通使客戶願意主動改善;還為學童錄製永續Podcast、為稽核工作強健身體,多才多藝持續熱情,提供專業貫穿全局。
溝通各級公部門與產業 已成基因
伊萍在農業工程系受大學教授啟蒙關心濕地與土壤地下水受污染的議題,進而申請環境工程研究所,學習污水處理,氣候變遷當時還未成議題。畢業後進入工程顧問業成為公部門智庫,協助政府做空氣污染、溫室氣體管制政策擬定。中央制定政策全國通用,制定法令同時要為產業未來面臨衝擊提早做準備,伊萍開啟與跨縣市業者溝通理解之路,台灣長期以管制製造業為主,在運輸業者尚未意識溫室氣體和其產業的關聯性,伊萍角色如同翻譯,公部門的法令內容與立意,業界的困難與限制,居中擔任橋樑轉換成彼此聽得懂的語言傳遞,被業界稱為「會說Government Language的人」。
全國通行的法令進入縣市,各地方政府對境內企業的掌握度更高,在排放管制上更著重能否更加嚴格,範圍格局與中央有不同考量。就在中央地方與產業間層層來回洗禮,其中的溝通操作執行,已成為伊萍的基因,深植體內。
台灣產業在淨零排放賽局的現況

從過往經驗到現在從事稽核,伊萍認為,目前在台灣能持續營運的企業,都有符合ESG精神:從Environment(環境)切入,相關法規訂定得比周邊國家早,台灣民眾也很有意識,所有無法達標污然環境的工廠都無法在台生存;再看Society(社會),勞工權益與勞工安全,在法令和意識上也都走得比鄰國前進,也的確造成企業南向考量; Government(治理),公司要能持續營運管理並且獲利,台灣企業向來在準時交件、品質穩定,且價格具競爭性而勝出。
而今面對「溫室氣體」新衝擊,能源結構上,我們沒有這麼多自然資源得以發電,製造業雖已轉型但能源需求量反應在碳排放,在淨零排放議題越演越烈之下,的確會衝擊到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的排序—這也是伊萍選擇來到BSI的原因,要讓持ESG精神存活下來的企業更有優勢、更具體進步。
找 BSI 稽核 企業提升已發生
伊萍指出,法令法規是底線,是對後段班學生的規範,無法遵守就得出局。而導入ISO,是前段班學生自我要求。然目前國內在碳排放掌控和預先準備上,集中在具規模的大型組織,規模小的企業是否就得面對現實困境?「做每件事情,都是要投入資源的」伊萍表示,人力資源向來最昂貴,在資訊發達的現在,可透過資訊搜集和彙整監控[1],使人力投入不若以往這麼多;而資源少的企業,透過導入ISO標準強化企業體質:「光為了稽核員要來,整個組織動起來做準備的過程,進步就已經在發生。」伊萍解讀正面也確實:「如果只是要做做表面的證書,是不會來找BSI。」很多企業高層是藉由外部稽核做內部整頓,「大家都在找各種讓自己持續進步的途徑,稽核是個好方法。」
[1] 詳情請參考稽核員楊伊萍專文:《國際標準帶路【進階篇】企業減碳自我檢核表 三張表辨明方向 企業減碳不走冤枉路》
同理溝通 熱情點燃的瞬間
伊萍坦言,稽核現場若有企業高層參與,她的熱情就瞬間被點燃,稽核效益可期最大化;而高層也非常希望藉由稽核員知道自家還落後其他企業多少,或者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更進步。還有擔任訓練講師時,尤其是為期三天的公開班,總有同學是完全沒有任何專業背景基礎的小白,被公司花錢送來學習,被寄與厚望,或者為了未來轉職做準備的在職學生—「總之,在職教育的學生是最有學習動力的」伊萍描述,當學員帶著滿滿急迫學習渴望而來,問問題問到講師下課完全沒空去洗手間;看學員從第一天眼神還在迷茫,到了第三天已經會用專業術語熱烈討論,在在都讓伊萍熱情滿懷,而且:「BSI 講師都具稽核員身份,才有辦法回應學生的需求和期望。」
當然,人與人間的溝通交流,不只靠熱情—以稽核過的一家食品工廠為例,企業為了被稽核的素肉產品估算出的碳排數值降低,將一整年度所產出包含常溫保存和須被冷凍保存的素肉產品用電量共同作為分母,將分母不合理的做大,伊萍明白這不合理分配背後,是對數字揭露出來不夠漂亮的擔心,於是對企業提出,萬一有一天客戶要求提供常溫商品的碳排數據,常溫商品的用電量就因此變高了,以不戳破的情況下使企業主動意識做法有誤,為一時的低估造成另一項的高估,是伊萍在稽核時發揮同理溝通的細膩。
做 Podcast 調整語境 為稽核開始健身
在進入BSI之前,疫情緣故,伊萍也有一段工作空檔,在學姊、學妹邀約下,錄製以學童為對象、以永續為主題的Podcast。伊萍分享,因為是要給小學就讀的孩子聆聽,題目一定要訂得有趣,又希望內容可以讓小學老師作為輔助教材,必須淺顯易懂,一週一集的頻率,內容錄製量可播放一整年,意外收穫是將自己的語境調得簡單親民:「以前在公部門和學者專家溝通,大家講話都在比難度,以顯示自己程度好。」這段錄製的訓練讓伊萍從過往艱深的語境習慣中解放出來,為成為稽核員做好準備。
成為稽核員以後,伊萍開始健身:「稽核員的行程不能任意調動,一定要有好的身體不能隨便生病。」從重訓開始,肌肉練起來之後,就可以騎腳踏車、跑步,以及爬山。台北大縱走是伊萍重新認識台北盆地的方式,假日都留給了登山邀約—不只專業累積,還為了做好稽核員而開始健身,伊萍從裡到外散發著一股全然投入的氣質,真是太帥了—「我喜歡當稽核員,我喜歡BSI這家公司,我覺得能制定標準的BSI真在太厲害了。」伊萍帥氣回應。
